古诗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沉淀着历史的沧桑,抚慰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朗朗诗词中体会到一种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今天我们分享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的内容以及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的的知识。
本文目录一览:
- 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 2、西塞山怀古原文_翻译及赏析
- 3、西塞山怀古历史故事
- 4、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 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欢迎参考学习!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运猛姿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旁绝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 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
⑼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
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 安史之乱后, 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知轮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西塞山怀古原文_翻译及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诗三百首咏史怀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著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枣汪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练、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此岩悔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森正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讯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蒙。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讯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蒙。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二)——唐代·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代 : 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讯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蒙。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
展开阅读全文∨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讯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蒙。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一)
唐诗三百首 , 典故写人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唐代·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唐诗三百首 , 写景送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 一作:梁父)——唐代·杜甫《登楼》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 一作:梁父)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写景 , 怀古 , 感时忧国忧民
西塞山怀古历史故事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前两联反映什么历史事件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春高弯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西塞山怀古讲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或者事件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七、八月之际,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往和州任,沿江东下,途经如今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绮丽的历史画卷。作者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的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籍的艺术境界,令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挥就了一首杰出的诗章。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句首联,是刘禹锡给《西塞山怀古》这幅历史画卷选择的第一个情节。
距离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洲(今安徽滁县)西至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进攻。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浚,先于益州起造战舰——“以木为城,起楼檐,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
[注:《晋书·王浚传》]。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王浚挥师于公元二八零年正月自益州东征,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金陵城)上接受了孙皓的投降。 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殊为罕见。
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化复杂为单纯,仅选择了“王浚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来作描述。 金陵的“王气”之说由来已久。
秦始皇曾言“东南有天子气”[注:史记·高祖本记],乃至后来的北朝诗人虞信[注:就是‘虞信生平最萧瑟’里的那个虞信,见杜甫《咏怀古迹》]在《哀江南赋》序中也曾提过“江表王气”之言。 因此,刘禹锡在《台城怀古》中也用“王气”一词来指代建都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权。
他说:“清江悠悠王气沉,六朝遗事何处寻。”由此引伸,《西塞山怀古》一诗中的“王气”,则专指孙皓的政权。
“黯然”一词,极言孙皓失败之惨,灭亡之速。“收”字又和上句的“楼船下益州”中的“下”字形成连续性的对照,彼一“下”,此即“收”。
一个“下”字,可见王浚楼船顺流直下,锐不可当的气势;一个“收”字,则综括了孙皓腐朽政权土崩瓦解的形式。由此可见,仅在这两个字上,工夫便下的很讲究,确是念扮锤炼精深,恰如其分的。
《西塞山怀古》历史画卷上的第二个情节是: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扒闷片降幡出石头。 尽管史书上讲王浚的军队“发自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无偿、无相支抗”[注:《晋书·王浚传》],但实际上,吴人还是进行了多次反抗。
王浚就曾伐丹杨(今湖北秭归),克西陵,占荆门、夷道(今湖北宜都),攻乐乡(今湖北松滋),身经数战。不过,这些纷杂错综的战争素材都被刘禹锡略去了。
为了突出“黯然收”的含义,作者只选择了被王浚用火炬、麻油烧融沉江的铁锁和孙皓的一面降旗,依然用的是化复杂为单纯的手段。 从构思的角度看,这两句是“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具体化、形象化。
古人以八尺为“寻”,“千寻”极言其长。“幡”即旗,不言旗而言“幡”,寓贬义在内。
“石头”乃石头城之省语。“千寻铁琐”是吴人于江险要冲处设置的障碍,表明孙皓的反抗。
就孙皓而言,兵非不多,将飞不广,地非不险,城非不固,但由于他内政不休,荒淫无道,连“剥人之面”、“凿人之眼”的酷刑也在所不免,结果造成“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注:《三国志·孙皓》],因此“铁锁沉”而“降幡出”。其后,孙皓惶惶不可终日,企图重整军心,却兵燹临头,为时已晚。
并且,可叹之处还在于,吴主孙皓缚手牵羊,卑躬归降之后,曾就此事遭晋臣相诘,这位亡国之君竟还振振有辞,反倒指摘他人“奸回不忠”,意在为己开罪。 历史学家言孙皓“积恶已极,不复堪命”[注:《三国志·孙皓》],可见“铁锁沉”而“降幡出”是历史的必然。
一“沉”一“出”,不仅见其失败与灭亡之关联,含蕴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并且也为下联的“人世几回伤往事”作了铺垫和准备。 方植之称: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独王浚一事”,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无甚奇警甚妙”[注:《昭昧詹言》]。
以至于后世有的本子索性改为“西晋楼船下益州”,实大谬也。实际上,方的这个说法是难以立论的。
诚然,和西塞山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很多的,但刘禹锡独选王浚一事,却有其深刻的寓意。我们知道,王浚虽不是西晋伐吴战争中的主力,但却是一只奇兵。
他自西到东,纵横数千里,直取石头城,不失为伐吴战争中的风流人物。他的思路,甚至影响到了数百年后,唐宪宗时期的一件奇功——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魁首吴元济之战,以此才奠定了后世称之为“元和中兴”的盛况,前者彪炳青史,后者继往开来,二者交相辉映,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把王浚作为抒写的中心,不仅于突出兴亡之感的主题有利,亦且增加诗章的传奇色彩。此外,王浚伐吴是从四川到金陵,刘禹锡由夔州刺史任调和州刺史,也是从四川到金陵附近,两人行经的路线相同,但二者的境遇却完全相反——王浚完成了一代伟业,而刘禹锡则因。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前两联反映什么历史事件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西塞山怀古首联和颔联叙述了怎样的史实
1.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2.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3.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4. 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盖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一句包含着作者哪些复杂感情
人生几回伤往事,一句包含着作者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西塞山怀古首联和颔联叙述了怎样的史实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盖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一】
公元824(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本诗层次十分清晰,前四句为述古,后四句为怀今。
个人认为,在古诗尤其是在律诗、绝句中抒情、写景、议论均不难,最难的是叙事,因为完整的叙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过程,而在诗中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却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战船(楼船)能成的水军讨伐东吴,最终取得胜利,消灭了吴政权。这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而诗人仅用了短短的四句,便描述得十分到位,这除了要对史实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诗人具有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
首联中作者指出了伐吴的主要人物王濬,他征伐的出发点是“益州”,目的地是“金陵”,此次作战,他建造了极具威慑力的“楼船”,这是他取胜的关键之一。“王气”则指吴政权,与“楼船”相对应,指出西晋的军事力量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吴政权的灭亡。此二句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下”与“收”二字,“下”字很容易让想到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而“收”本已写出吴军的孱弱无力,再用“黯然”修饰,更让人想到吴主孙皓的昏庸无能。
颔联诗人对作战过程进行了描绘,而在诗中,这种描绘必然是截取最有代表性的“镜头”。吴主孙皓本想凭借长江天堑,阻拦西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可高枕无忧,哪承想王濬以大筏冲走铁锥,用大火烧断铁链,孙皓处心积虑、耗财费力营造的防线瞬间便化为乌有,西晋大军兵临城下,吴主孙皓也只是在金陵(金陵又称石头城)城头举出降旗。句中“千寻铁锁沉”与“一片降幡出”不仅对仗工整、对比鲜明,而且在战争过程中最具典型性。
颈联中诗人指出无论是势力强大、胜者为王的晋军,还是软弱无能、败者为寇的吴军,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而成过眼云烟。诗人看苍山依旧,其下江水自流,逝者如斯,追古思今,怎不心生伤感?
尾联中 “故垒”在这里指位于西塞山前六尘念朝时的军事堡垒,它们早已成断壁残垣,荒废于秋风芦荻之中,成为六朝覆灭、分裂失败的象征码兄腔。而诗人写作此迟衫诗时,大唐虽是江山一统,但割据势力却重新抬头,诗人是在以史为鉴,给他们和统治者敲响警钟。“四海为家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唐朝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当时,却已是四海一家、江山一统。另一种说法解释为诗人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外放,便四海为家、四处漂泊。笔者以为,两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但却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这样解释,尾联中的两句的意思承接更加流畅,后四句的感情基调更加一致,也更能说明忠臣不得志必将导致政权的衰亡的道理。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二】
公元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西塞山怀古》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西塞山”六朝时著名的军事要塞。“王濬”晋宜州刺史。据相关资料记载,王濬奉命伐吴,造大船,以木为城,起楼,每楼可容二千人。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黯然”阴暗的样子。诗人首先展示出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当时伐吴的主要人物王濬,他征伐的出发点是“益州”,目的地是“金陵”。此次作战,王濬建造了极具威慑力的“楼船”。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战船(楼船)讨伐东吴,最终取得胜利。这里的“王气”古人迷信望气之术,认为帝王所在地有“王气”,国亡了,帝王之气也黯然而收。“金陵王气”指吴政权。这里表明了西晋的军事力量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吴政权的.灭亡。诗句中的“下”字,表明了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而“收”字表明了吴军的衰弱无力,再用“黯然”修饰,把吴主孙皓的昏庸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降幡”投降时打的白旗。“石头”即石头城。据记载,王濬伐吴,攻下石头城,吴主孙皓亲自到营门投降。诗人对作战过程进行了描绘。吴主孙皓本想凭借长江天堑,阻拦西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可高枕无忧,而王濬以火烧毁了铁链,而西晋大军兵临城下,吴主孙皓也只是在金陵(金陵又称石头城)城头举出降旗。这里,诗人以豪迈的笔触追述历史,说明天险、人力都无法挽救腐朽统治者亡国的命运,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为下联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在此,诗人从东吴灭亡想到了继东吴之后,同样以金陵为都城的东晋、宋、齐、梁、陈诸朝的相继破灭,表明了无论是势力强大、胜者为王的晋军,还是软弱无能、败者为寇的吴军,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一切都会成为过眼云烟。其中“依旧”表明了没有什么改变,什么都依然如故。特别是一个“枕”字,不但以动写静,赋予山河以生命,而且表现出山河依旧的状况。因而,诗人看苍山依旧,其下江水自流,逝者如斯,追古思今,因而不由得产生伤感之情。
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中,“四海为家日”是指唐朝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当时,却已是四海一家、江山一统。“故垒”在这里指位于西塞山前六朝时的军事堡垒。这里是说,如今是是四海升平天下统一,而那些早已废除的古时的营垒依然存在,它们早已成断壁残垣,静静地呆在萧瑟秋风摇荡的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不但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统一的结果。在此,诗人把今昔对比,含蓄地表明了对现实的看法,现在大唐虽是江山一统,但实际上藩镇割据势力却重新抬头。诗人以史为鉴,不但给藩镇势力提出警告,而且给唐统治者敲响警钟。
这首诗歌的艺术性很强,无论在语言上或者结构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审美特点。下面择其主要谈谈。
一、借古喻今,情感真挚
诗歌的前半首“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里主要是写历史,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与冷落荒凉的江防陈迹,古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半首“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里是感叹现在。诗人联想到当时中唐时期虽然在形式上维持着统一局面,但藩镇割据严重,诗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感慨读者自然可以感受到的。
二、情景交融,谐和统一
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触景生情”,“景为情生”的及其在相互
关系中所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因此,在诗歌中,景是为情服务的,景为情感的抒发营造了和谐的审美氛围。在《西塞山怀古》中,奔流在秋色里的江水,摇动在寒风中的芦荻,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气氛,而这种氛围恰与诗人借古伤今之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并起了映衬、烘托的作用,从而使整个诗歌产生了感人的力量。
三、结构严谨,表意深刻
诗歌从内容上说,前半部分叙述历史实事由概括到具体,后半部分描写景物由整体到局部。从整个诗歌的结构来看,符合诗歌结构的起承转合的要求。第一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是起,写历史事件。第二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的事件并展示了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第三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转,进入对事件的感叹。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合,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并发出感叹。诗歌的结构是多么的严谨,由怀古到伤今,层层深入,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西塞山怀古》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西塞山怀古》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中国古典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源远流长,经历过各个朝代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古代诗词,如《诗经》、《楚辞》、《汉乐府》等,在文人之间流传,影响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在社会上也起到了弘扬文化的作用。而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则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此外,中国古典文化还包括了古代哲学思想,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佛家学说,都给后代留下了璀璨的文明光芒。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从古至今,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宝藏,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今天分享的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的内容以及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的的知识,希望大家会喜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