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的精美绝伦,源远流长,充满了智慧和情感。今天我们分享白居易简介的内容以及白居易简介资料的知识。古诗词的火花和灵气更是令人着迷,非常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深度。
本文目录一览:
- 1、白居易简介
- 2、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 3、白居易生平简介
- 4、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简介
- 5、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白居易简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饥侍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10] 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汪银,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困肢宴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合称“刘白”。白居易诗歌的题材比较广泛,形式也很多样,语言又比较通俗,被后人称为“诗魔”、“诗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的诗词有很多,他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候。从小聪慧过人的他,从五岁的时候的就已经开始写诗练字。十五岁的他在文学界就已经小有名气。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只为一睹他的文采。白居易被人称作诗仙,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写诗的题材都是从生活中选取的。就来看看白居易简介吧。
白居易的年轻时的性格和我们一样都是年少轻狂。但是他一直依照‘君子居易以俟命’的思想为中心。白居易不仅写得一手好诗,在朝政上也一直都是衷心耿耿,任劳任怨的他一直在为民排忧解难。之后因为白居易直言不讳的在朝堂之上指证皇帝的错误,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心中一直以造福百姓为己任,他写的大部分诗词都是以暗喻的手法讽刺当时的朝政,不顾百姓安危,只顾自己吃喝玩乐,这些令百姓不满也让白居易不满,所以白居易的大部分诗词都在讽刺当时的昏君。白居易的诗句的另一个内容就是描写当时的百姓的习俗还有 文化 。慧枝这就是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享年79岁,他的一生都淡泊名利 爱好 写诗,他不喜欢念贺争强好胜,从来不参与党内战争。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著名的诗歌名句,是著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也是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所有诗集保留在现在以供我们后人学习研究。
白居易的 故事
白居易是著名的唐朝诗人,他的身上有很多故事,一起来看看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老家在太原。白居易小时候就很聪慧,当别的小孩还是在母亲跟前撒娇的时候,白居易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而且白居易的父亲过世的早,一直跟随祖父生活。祖父一直很喜欢白居易,时常将他带在身边学习教导。白居易也没辜负他祖父的希望,还是在十岁的时候就已前高敏经颇具才名。
真正算起来,白居易的故事要追溯到他四处游学的时候。白居易十三岁的时候,太原发生了战乱。白居易的祖父托人连夜将白居易送出了太原。这一走,就是二十年。家乡发生巨变,白居易年幼,并不能做些什么。收到祖父来信,说家中一切安好,让他安心学习。之后的白居易才开始了他的游学之旅。
在经过四处漂泊之后,白居易进入了唐都京城。京城里,处处都有才子。白居易起初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落魄诗人。在参加了一个很有名的京都之宴后,白居易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所知晓。而在后来,白居易又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为世人所流传。自此,白居易真正的进入了上层贵族的圈子里面。白居易才华渐渐地显露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坎坷经历,他终于被皇帝重用。晚年曾担任太子的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学习。所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做的更好。而现在,白居易的故事仍在继续!
白居易应举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白居易家境优越,又有几分才华,入世做官乃是小菜一碟。其实不然。白居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气,全靠他自己打拼出来的。可能他个人并不在乎那些名利之物,可如果想要为民服务,替老百姓着想的话,就必须要做官。做官的第一步就是应举。
白居易应举倒是参与了多次,可是就是不容易 成功 。并不是说他文章写的不好,也不是说他在考场上发挥的不好,而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白居易第一次应举,是在十几岁的一年。那时候朝廷党派斗争激烈,白居易祖父身居高位,也时常受到党派斗争的波及。那年的主考官恰巧是白居易祖父死对头的学生。因而在那年的应举中,白居易的文章被主考官以文笔不通的理由给刷了下来。
第二次白居易应举是在他的祖父辞官归乡之后。当时出了考场,白居易和同伴们都有自信通过,坏就坏在白居易那天的运气不太好。那天一群人去了酒楼,点了几十坛子酒,准备来个不醉不归。无奈白居易诗兴大发,在酒楼柱子上用酒水作了了一首暧昧不明的诗歌,正好被常服出巡的皇帝撞见。皇帝多疑,以为白居易有造反的心理。第二天榜文就下来了,白居易无疑又失败了。
可以这样说,白居易应举之路坎坷不明,处处充满艰辛。而最终他还是成功了,尤其是在后来,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猜你喜欢:
1. 范成大生平简介资料
2. 给白居易先生的一封信
3. 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什么
4.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一生
5. 著名诗人杜甫的父亲是谁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l. 772-846 CE)与李白 (l. 701-762 CE) 和杜甫 (l. 712-770 CE) 一起是唐代(618-907 CE)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是一名 *** 官员,多次因不遵守规则或不按上级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与当局发生争执。
不过,白居易也懒得去遵守他觉得愚蠢或不合逻辑的规则。
他首先是一个诗人,他跟随他的心。与李白不同,白居易在西方知名度不高,但在中国却很受欢迎。他最出名的是他的诗《长恨歌》(又名《长恨歌》或《长恨歌》),在他发表于c. 公元806年,今天仍然如此。在中国,这首诗在学校仍然是必读的。
白居易被称为元和的简单文风,通俗易懂,深受大众喜爱(尽管对批评家来说不是那么多),正因为如此,加凳拦上他出版和发行自己作品的习惯,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流传至今。几个世纪以来,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钦佩。
早期生活
白居易于公元772年出生于今河南省省会郑州附近的新生县。他来自众多学者和 *** 官员。他的家境贫寒,生型粗闹活困难,但他们确保白接受了教育。他十二岁时就已经开始写诗了,当时他的家人因为自己的政治动荡搬到了另一个省份。
十六岁时,白氏前往唐都长安,将诗献给著名诗人顾匡。顾先生对他的工作印象深刻,建议他参加科举考试为 *** 工作。许多诗人为 *** 工作,因为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可以轻松完成,这让他们有时间写诗。白在准备考试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里也没有了生计。
白匆忙学习,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来帮助他的家人,但最终没能通过考试。他为父亲守丧三年,流放到长安郊外渭河的祖屋。他致力于诗歌,正是在这段时间,c。公元806年,他写了《长恨歌》。丧三年之际,他回到长安参加考试,并在20岁时通过了考试。
他找到了一份档案管理员的工作,并与其他最近通过考试的年轻诗人成为了朋友。其中一位是著名作家、诗人和学者元祯(l. 779-831 CE),他将成为白氏最亲密的朋友。元祯和白居易都非常直言不讳,关心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尽管他们都为 *** 工作,但他们并没有超过批评他们认为滥用职权的官员。元祯写得比较含蓄,提出改进意见,白居易却在诗中直抒胸臆,这不止一次给他带来麻烦。
诗歌与流放
他写了一首名为《停止战争》的诗来回应他认为不必要的冲突,并批评了一些比他更高级别的官员。公元815年,丞相吴元衡遇刺身亡,白氏不等身居高位的人先表态,便写了一首赞美他的诗。这种违反协议的行为使他成为了更多的敌人,他们抓住了他们发现他被流放的第一个机会。
白的母亲于公卜罩元 815 年因看花而坠井而死。此后不久,在辞去官职守丧三年前,白氏发表了《赏花》、《新井》两首诗,他的敌人声称这是对孝道的侵犯,因为他是利用母亲的死为自己谋私利。获得。白被判有罪,被贬,流放到长江边的浔阳城。
在这里,他再次投身于诗歌,在他的哀悼和流放时期结束后,他在宜昌拜访了元真(他也在流放中)。他们一起探洞,在河边喝啤酒和美酒,成为白氏后期许多诗歌的主题,他们一起完善了与之相关的元和文体。
*** 工作与名望
公元819年,白被召回长安,任政务司。他担任这个职位几年没有任何麻烦,但在公元821年他写了许多批评穆宗皇帝的诗。整个慕宗朝廷腐败,皇帝自己也无所事事,整天喝酒,和妃嫔玩得开心。白居易的诗批评不足以流放或更严厉的惩罚,但仍被认为是不敬。他从长安朝廷被派往四川省中州,任小刺史。
白羽衣写得通俗易懂,让人听得懂。尽管人们喜欢他的诗歌,但许多评论家并不喜欢;出于同样的原因。
到了这个时候,白的诗歌已经很流行了。他以一种人们可以理解的简单风格写作。据说他会给不识字的仆人朗读他的诗,如果有一个词或台词他们不立即理解,他会简化它。
尽管人们喜欢他的诗歌,但许多评论家并不喜欢;出于同样的原因。当时的文学评论家认为他的诗歌过于感性和简单,情绪激动,而不是提供和谐的体验。白没有理会他们,继续将他的作品印制并分发给公众。
公元822年,他被任命为杭州总督,为人民的利益行事,不遵循礼节,不征求上级建议。居住在西湖附近的农民依靠稳定的水源来种庄稼,但由于当地官员腐败,调节水源的堤坝倒塌了。白来的时候,他看到人们每天都因为被毁的堤坝而受苦,并把它重建起来,比以前的堤坝要好。他还下令在湖上修建一条人行道,这样人们就不必再支付当地摆渡人的高价过湖了。
白在业余时间写诗,并拜访了在附近担任 *** 职务的元真。他还被提拔到了帝国导师的位置,薪水很高。他此时已婚,虽然他妻子的名字不详。公元829年,他两岁的儿子去世,元祯不久于公元831年去世。白的执政时间到了,他退休到洛阳的一个庄园。在他儿子去世和退休后的某个时候,他的妻子一定已经去世了,因为事后没有提及她。
退休与死亡
白居易热爱自然,坚持以园林为主。学者查尔斯·本(Charles Benn)写道:“住宅区仅占该物业近两英亩半的面积的 18%。其余部分是一个带湖泊的花园(占土地的 29%)和巨大的竹林(53百分之一的土地)......从办公室退休后,他开始着手翻新花园的业务”(92)。他建造了一个可以储存多达 1700 蒲式耳粮食的粮仓,一个收藏大量书籍的图书馆,一个供聚会的凉亭,并在他的湖中形成了三座人造山,作为神的土地的象征。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白招待他的朋友并写诗。他的诗歌被复制并分发到整个地区。他最著名的两部《长恨歌》和《琵琶行》早已名声在外,在图书馆和书店都有售卖。他的派对成为本恩描述的重大事件:
每当他举办派对时,他和他的客人都会乘坐他的游船出海。在水下的飞船后面拖着 110 个防水袋,里面装着啤酒和烤肉。每当聚会用完一个袋子的东西时,诗人的侍从就会拿出另一个袋子来取悦他的同伴。白还有一个由十名歌手、舞蹈家和音乐家组成的剧团。古筝弹奏完毕,宾客酩酊大醉,便派艺人到湖中岛屿的亭台楼阁,演奏名曲《彩虹裙》的开场曲。(92)
白从 *** 退休后,自称隐士,但继续娱乐人们并写诗,直到公元839年中风。此后,他的诗变得更加阴沉,他不得不停止招待客人。他于公元 846 年去世,享年 75 岁。他在附近的一座寺院附近请求了一个简单的坟墓,但被埋葬在著名的百佛洞龙门石窟附近,并以纪念碑为荣。
诗歌与遗产
白居易一生写了近3000首诗,其中大部分被保存下来,因为它们很受欢迎。他被称为唐代的“人民诗人”,因为他的作品与李白或杜甫不同,他的作品为所有人所接受,而且他的主题所涉及的主题被认为是儒家诗学原则之外的主题。
白居易最著名的英文著作的译者、学者 Rewi Alley 写道:
白很遗憾没有写出更多关于社会问题的诗歌,也没有以更大的信念投入他所写的诗。然而,有人怀疑白、袁的一些社会批评诗被后来的编纂者从他们的作品集中删除了。事实上,这一体裁的大部分袁氏诗歌已经失传,尽管白居易的许多对开本都流传下来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优秀诗人有谥谥的习惯,但白帝却否认了这一荣誉。这表明他的社会政治诗毕竟已经达到了目标。(6)
白认为诗歌或任何写作的目的是促进社会正义和理解。艾利写道,他“坚信诗歌的基本功能是说教的——让统治阶级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6)。他甚至不认为他最著名的诗《长恨歌》是他最好的诗之一,因为它处理的是皇室和战争,而不是工人阶级以及他们在腐败 *** 下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斗争。
《长恨歌》是对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与杨氏的悲壮爱情故事的浪漫化讲述。玄宗年间发生安禄山之乱,杨氏和她的家人受到了指责。除非杨和她的家人被处决,否则玄宗的军事将领拒绝帮助平息叛乱。
在诗中,这一事件被追溯到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以使其更加浪漫。不过故事是一样的:为了赢得战争,皇帝必须让他的真爱被杀。尽管这首诗涉及了白经常探索的许多主题,但它所涉及的人物和情境比他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要高。
白居易的诗不是所有的,甚至那么多的诗都是悲伤的或沉重的。他的短诗《论读老子》不仅风趣幽默,而且提出了一个极好的观点。哲学家老子(又称老子)以“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而著称。据说是《道德经》的作者,一部5000字的道教著作。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说出了许多人多年来的想法:
老子告诉我
,说话的人
一无所知,而
真正有知识的人则沉默。
人家说老子
真懂事;那他为什么
要写那五千字?
他的其他诗歌有时是对场景或风景的安静描述,对家人和朋友的反思或开始新工作,对工人阶级生活的文字图片,或者只是对生活的观察。在他的诗《鬼屋》中,他反映了人们多么愚蠢地害怕鬼屋,因为“这是一个人创造/危险的情况;房子本身不能”(Alley,108)。白居易那个时代的人,对鬼魂及其给生者带来的问题,有着深深的恐惧。白居易在批评信鬼鬼魂的同时,几乎在他所做的每件事上都违背了传统。
白居易所创并与元祯共享的诗歌风格被称为元和,这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写作方式,无需过多的象征或典故即可立即交流。这种风格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之后的所有诗人,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伟大的经典小说《紫実夫人的源氏物语》多次引用白居易的作品,其风格也与白居易相得益彰。然而,白氏最伟大的遗产不仅在于创造了一种重要且有影响力的诗歌风格,还在于让诗人可以接受他们所看到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人们想要或希望的生活。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772~846)生於唐代宗大历七年,卒於武宗会昌六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汉族,河南新郑(今河南省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知咐清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搭前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简态蓄水泄水,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下面是由语文迷的我为大家整理提供的白居易的简介,欢迎阅读与借鉴。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侍余“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老肢滚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饥悔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中国古典文化深厚的内涵,更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它以其科学、实用的思考方式指导人们的思考和行为,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如儒家伦理、道家宇宙观、释教禅宗以及其他思想体系,它们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发展。今天分享的白居易简介的内容以及白居易简介资料的知识,希望大家会喜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