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沉淀着历史的沧桑,抚慰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朗朗诗词中体会到一种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今天我们分享小石潭记教案的内容以及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的知识。
本文目录一览:
初中语文下册知识点小石潭记
学习知识无论怎样学都学不到尽头,但我们不能以学无尽头为由而放弃了学习。我们要先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再多多开阔视野。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下册知识点小石潭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huáng) 清冽(liè)卷石底(quán) 坻(chí) 嵁(kān)
犬牙差互(cī) 翕忽(xī) 佁然(yǐ) 悄怆幽邃(qiǎo)(su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隔篁竹 篁竹:竹林
(2)水尤清冽 尤:格外
(3)为坻 坻:水中高地
(4)为嵁 嵁:不平的岩石
(5)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表示约数
(6)日光下澈 澈:穿透
(7)佁然不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8)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9)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0)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 邃:深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 D.其岸势犬牙差互
(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作动词。)
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
②隶而从者(跟随,跟从)
(2)见:①下见小潭(现出)
②明灭可见(看见)
(3)清:①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4)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请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6.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A.青/树翠蔓 B.潭中鱼/可睁仔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以其/境过清
(解析:A.青树/翠蔓;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
7.将下面 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兆做,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8.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族早衡中愤郁的 散文 。
(2)按要求用原文默写。
①第一段写小石潭环境 优美的句子 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整体环境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令人神往。
(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想请班上的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名称,请写出你设计的景点名称和依据。
示例:小径通幽。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示例】听水轩。依据:“闻水声,如鸣佩环”。
(2)请你仿照示例,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写一段 导游词 ,要求抓住其特点,用生动且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介绍。
示例:小径通幽——走入小径,你会观赏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优美景色,会闻到沁人心脾的翠竹清香,也会体会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近观则竹树环合,清风徐来;远眺则群山连绵,雾霭苍茫。
【示例】听水轩——走近小潭,你会听到潺潺不绝的流水声,会看到和谐惬意的人鱼相娱,会尝到犹如甘醴的清冽潭水。近听如环佩相鸣,清脆悦耳;远闻则莺歌燕语,宛转悠扬。
02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行踪、感受。
发现小石潭→观赏潭中景物→介绍小潭源流→感受小潭气氛
11.小石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澈;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
12.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任选角度赏析。
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赏析:抓住游鱼的神态、动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鱼写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又从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13.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小石潭的景物感到高兴;久坐后,感觉四周空旷寂寥、凄清深远,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孤寂悲凉的心境。
14.通读《小石潭记》全文,可知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课文和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唐永贞元年(805年)九月,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柳宗元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在永州期间,他寄情山水,排遣忧闷,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一是受自然环境的感染,初到小石潭时,闻水声悦耳,见潭水清澈,“心乐之”;再见潭中游鱼相戏,不觉与之同乐;后觉周围环境幽深寂静,不觉心生悲凉;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作者仕途失意,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心中不免抑郁,这种抑郁之情虽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中获得短暂的排遣,但时间一久,便不免悲从中来。
03拓展阅读
石渠记
柳宗元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②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③,或倍尺④,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⑤,昌蒲被之,青鲜⑥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⑦,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⑧,可列坐而休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 ①渴:指袁家渴。②幽幽:水细流的样子。③咫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④倍尺:二尺。⑤泓:深潭。⑥鲜:苔藓。⑦纡余:曲折延伸。⑧箭:小竹。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长可十许步 可:大约
(2)渠之广或咫尺 或:有时
(3)睨若无穷 穷:穷尽
(4)予从州牧得之 从:跟随
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2)风摇其颠,韵动崖谷。
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18.文中写了哪三处景观?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描写出其幽深、静穆的?
文中写了石渠、石泓、石潭三处景观。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涓涓细流之声来衬
托崖谷的幽静,以“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写出其给人以静穆、旷远的奇异之感。
附参考译文:
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人们在渠上修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从下面绕过石头。越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倏鱼。渠水又往北曲折延伸了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2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疏通石渠后渠中灌满了水。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疏通 渠道 遇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和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学法点津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八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就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有苏家父子兄弟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初中语文下册知识点小石潭记相关 文章 :
★ 小石潭记知识点复习指导
★ 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精选教案
★ 初中语文下册知识点庄子二则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重点
★ 初二语文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 各类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中八年级政治下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 初中二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
《小石潭记》作者游石潭时心情有什么变化 什么原因 各位老哥帮帮忙呀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拓展资料: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弯蠢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闹镇。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慧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原文手抄报 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小石潭记主要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逗余液山物选自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手抄报初中
关于小石潭记的手抄报
小石潭记手抄报初中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课件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 小石潭记原文 小石潭记
关于毁皮小石潭记的手抄报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课件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 小石潭记原文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手抄报内容
小石潭记手抄报内容
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教亏渗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朗读 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 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脊拍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销野脊他有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 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 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 “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成长》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以成长为题材,写的是不同人物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事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讲述的事件,用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成长》从一个意大利小孩卖报纸和买香肠的故事中,告诉人们约翰的父母从小培养他生活能力的做法,更有利于他的成长,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并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以“我”为第一人称使文章更亲切、自然,更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 说学情
1、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
进入中年段,学生自主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上一学年运用批注的基础上,学生能针对重点字、词、句等方面记录自己的感悟。在生本理念的课堂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提升,课堂上学生乐于交流,他们愿意将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且交流的形式多样。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思维有局限性。也许只会关注到
小男孩约翰的人物特征,不能很好的将文本与文章主旨联系到一起。因此,教师的引领就很关键。
三、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作批注,体会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圈画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 通过理解课文,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作批注,体会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而本课时的难点为: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法和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分析与理解课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继续运用生本的理念,结合单元训练重点以及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学生且具有导向性的前置作业(课件)。在课堂上,将课堂最大限度的交给学生。而教师只需在课堂上起到的倾听、点拨、引领的作用。
在学法上,学生运用批注的方式圈画重点词句。再结合批注完成前置作业,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课堂上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要促进学生之间的朗读指导与评价。
五、 说教学过程
总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
以下五个环节展开:课文回顾、小组探究、汇报交流、教师引领以及拓展生成分述:
环节1课文回顾:我设计的导语是“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悉了发生在约翰身上的成长故事,有谁能为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环节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巩固概括能力,二是带领学生回顾文本,唤起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环节2小组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体现的是小组4人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在组内将围绕
“请结合课文中描写约翰的语句,说一说约翰的父母做出了哪些有利于约翰成长的事?”这道前置性问题与同伴交流时。过程中学生可对自己的感悟进行补充,同时小组成员在倾听他人汇报时也可及时地质疑、补充、反驳。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巡视并参与到小组交流,对每个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这样也为下一环节中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奠定基础。
环节3汇报交流
此环节是小组学习的展示过程,同时全班学生在倾听代表小组汇报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
在感悟文本时,学生可能会关注以下几处:
1、 课文第8自然段“接着,一个穿着红大衣、戴着红帽子的男孩儿也下了汽车。男孩儿的肩上挂着一个大挎包。他走到每家每户的信箱前,投送着一份份报纸。投完这个居民点,汽车又往另一个居民点开去……”学生从这里也许会感悟到约翰是个做事尽职尽责的孩子,即使下着大雪,他也会完成自己的任务。
2、 课文第9自然段“是我的妈妈。”他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我送报……”他笑得那么甜,胖乎乎的脸颊上露出两个酒窝。学生会从约翰朴实的话语和表情中感受到约翰的妈妈对孩子的爱。而从约翰的话中,我们既可以看出妈妈对孩子雪天送报的担心,所以亲自陪同的本能的母爱。另一方面,更是教导孩子做事要有责任感,不能因为雪天就耽误工作。后者更是约翰妈妈在帮助约翰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完善,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以“既然约翰的妈妈担心约翰的雪天送报的安全,为什么不自己帮约翰送或者劝约翰放弃雪天送报?”“母亲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使学生逐步接近文章的主旨。
3、 课文13、14段约翰的报酬与他花的2元钱形成对比,这也许是约翰的父母教育孩子不乱花钱,学会自己安排使用自己的劳动报酬。在13自然段中出现了“漫不经心”这个成语,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并加入朗读练习,使约翰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样的感悟还会出现在3、4、5段中。从“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这句话中学生会体会到虽然约翰是个孩子,但花钱很有节制。
4、 最后学生可能还会捕捉到第2段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着我说:“您好——”这句话,从中推断出约翰的父母教导他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虽然这与文章主要表达的思想联系不大,但这也是父母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教导。
整个小组汇报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追问,将学生发言的中心紧紧地围绕课文的主旨。
环节4教师引领:
在学生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的点拨与引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发言也许只会围绕“约翰的父母教导约翰做个有责任心,坚持不懈,学会合理使用金钱的孩子”这些虽然都是约翰身上具有的优点,但还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如果学生在汇报时没提到或是没说透,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将问题引向深入,直入主题。 “这样更有利于他成长”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会更有利于他成长”。以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甚至如果有必要,在课堂上还可以进行二次讨论。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写出来,这样既是对本节课难点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会在课堂上形成文本的生成。
另外,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以“请你找找文章在描写约翰时,分别从哪几方面写的?”这个问题为切入点,逐步让学生理清写作方法。必要时,可让学生运用其中一种试着说一说。这部分内容将会以“课后练笔:运用本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片段即可)”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习作练习
环节5拓展生成
这一环节,结合前置作业中“请用三五句话写一写你的父母做出过哪些有利于你成长的事。”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抓住本课的核心问题,“父母从小培养他生活能力的做法,更有利于他的成长,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由课本拓展到课外,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六、 说板书设计
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课堂讲授交给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围绕文本以及前置作业内容自主设计板书。学生的板书也许会呈现这样的效果(板书)。只要学生的板书能紧紧围绕本课时内容,突出主题即可。同时,板书介绍过后,全班可对板书进行交流。这样做意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当林肯成为美国总统时,那些上流社会的人,都有点尴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写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笑,以他出类拔萃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写林肯坚定地反对国家分裂,领导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
在这一课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人物的语言。要想品读林肯,那么就势必抓住这几处对人物语言的刻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本去感悟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林肯的三段演讲,从中感受林肯的优秀品质。
2、通过对课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具有宽容大度、不卑不亢、谦逊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鞋匠的儿子》这一课的重点我把它落实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体会林肯具有平民思想、博大胸怀、聪明智慧、宽容真实的优秀品质上。
难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林肯三番话的含义,体会林肯仁爱、宽容的人格魅力及从容自信的应对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辞进行研读感悟是重点,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是关键,看似平淡普通的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朴实的话语,只有从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神来,真正读出人物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教授时,层层推进,让学生抓住林肯的语言,逐句进行探讨。比如:三个“永远”,多次提及父亲与修鞋等。让学生对林肯有了实质性的了解,体会他深深地爱着父亲,深深地爱着人民,深深地爱着国家,不仅是鞋匠的儿子,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与人格魅力完美统一起来。
说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以读促情、以思为重的方法理解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从而体会林肯这一人物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位伟人,(出示头像)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林肯是——(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
2、文章是如何评价林肯的?
(板书: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浏览全文,找出哪两件事能够体现他是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二)精读感悟
A、第一次演讲
1、请同学们找出第一次林肯演讲的内容。
出示: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
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2、林肯面对羞辱时,他是如何做的?
出示: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点红:非常感激)
3、对于羞辱,他把它当成是一种忠告,请问忠告是什么意思?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林肯?
(板书:宽容大度)
指导朗读,读出林肯的宽容大度。
4、师:我发现你读“永远”时特别有感情,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点红:永远)
第一个“永远”体现林肯的真诚,第二个“永远”体现
林肯的自豪,第三个“永远”体现林肯的谦逊以及对父亲的尊重。
指导朗读,齐读。
5、把三个“永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过渡:在一片静默声中,林肯又说这样一段话,出示: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a:“帮你改正”,我读出了林肯的乐于助人,不卑不亢(板书:不卑不亢)。
预设b:“虽然……但”,我读出了林肯的勤劳。
预设c:“艺术”,我读出了林肯对父亲的尊敬。
指导朗读,齐读。
7、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院说了什么?
出示: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师:依据学习第一、二两段演讲的方法,通过朗读,说体会,品析人物,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学学第三段话。
预设a:“任何人都一样”,平等待人(板书:平等待人)
预设b:“尽可能地帮忙”,为人真诚,乐于助人
预设c:“伟大”,对父亲的尊重和怀念
预设d:“无人能比”,对父亲的崇敬
师:父亲无人能比的仅仅是他的手艺吗?
(还有父亲的人格,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师结:正因为林肯的这些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他们,震撼着他们,使得他们由一开始的羞辱、嘲笑变为赞叹的掌声。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林肯的第二次演讲。
B、第二次演讲
1、了解历史背景,出示相关资料。
2、这正如林肯在一次演讲中强调的那样,出示: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师提问:
(1)“裂开的房子”指的是什么?
(2)“房子塌下去”指的是什么?
(3)“完整的整体”指的是什么?
4、这位总统又是如何做的?
5、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仁爱(板书:仁爱)
6、最后谁能来评价一下这位鞋匠的儿子?
是呀,正因为林肯有着这些优秀的人格魅力(板书:人格魅力),难怪文章会这样评价他(引读)——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7、文章共写了两次演讲,第一次详写,第二次略写,这种手法叫做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三)作业布置
六、说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人格魅力
宽容大度
不卑不亢仁爱
平等待人
语文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沿、际、信”。
2、学习课文,初步理解成语的寓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寓意,说话练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纸筒。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成语是个大王国,这个王国里有耍小聪明的狐狸,有拔苗助长的农夫,还有糊涂的国王。今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来参观成语王国里的一口古老的井。
2、揭题,释题。
3、认识井沿,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沿、际、信”,重点指导写“沿、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的谁和谁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事而争论?” (板书:天有多大)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用“{ ”画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3、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三次对话。
三、精读理解,揭示寓意。
(一)学习第一次对话。
1.师生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
3、谁能用赞叹的语气来读读小鸟的话?自己先练一练。
4.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小鸟的话,进一步理解“天很大”
(二)第二次对话。
1.学习第二次对话,理解“大话”和 “无边无际”的含义。练习用“无边无际”说话。
2、同桌分角色读它们的话,试着争论一下。
3、多种形式读第二次对话。读出青蛙的自以为是,鸟的诚恳。“天”“大”两个字要读重音,以突出“天很大”。
(三)学习第三次对话
1.讨论:为什么青蛙和小鸟都笑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笑”的不同含义。
2、谁愿意做这只自信的青蛙也来和小鸟辩一辩?抓住重点词“天天,一……就”指导朗读
3.实验,揭示寓意。
4、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见多识广的道理。
5、以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结尾,与学生共勉。
(四)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启发思维。
1.思考: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用下列句式说话:
青蛙跳出井口看见_,心想:__,说:“___”。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回家后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天有多大?
青蛙 小鸟
井底 天上
只有井口那么大 无边无际
目光短浅 见多识广
中国古典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源远流长,经历过各个朝代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古代诗词,如《诗经》、《楚辞》、《汉乐府》等,在文人之间流传,影响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在社会上也起到了弘扬文化的作用。而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则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此外,中国古典文化还包括了古代哲学思想,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佛家学说,都给后代留下了璀璨的文明光芒。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从古至今,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宝藏,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今天分享的小石潭记教案的内容以及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的知识,希望大家会喜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