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沉淀着历史的沧桑,抚慰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朗朗诗词中体会到一种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今天我们分享元曲四大家是谁的内容以及元曲四大家是谁谁谁的知识。
本文目录一览:
- 1、元曲四大家是谁?
- 2、“元曲四大家”,具体都有谁?
- 3、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是谁?
一、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旦手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二、王昌龄 (唐代边塞诗人)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雹伍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三、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四、王维 (中国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源迟或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五、王安石 (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 [123]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实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昌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元曲四大家”,具体都有谁?
引言:在中国的古代,所有一部分人,有一个属于他们共同的称号,例如李白和杜甫,被称为大李杜,又比如杜牧和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当然也有唐宋八大家等称号,总之这些称号都是对于这些人的肯定,以及对于他们才学的认可。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元曲四大家的一些事情吧。
一、元曲四大家
元代最出名的就是元杂剧,而对于元杂剧来说,元朝最著名莫过于那四个元杂剧作家,这四位作家所做风格也是大有不同。这四个人都是元代不同时期的人物,他们也代表着不同流派的杂剧,并且每一个人都有着非常大的成就因此,这四人便被人们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四人为中国杂剧创造出了巨大的成就,并流传至今,为世界各地所欣赏。
二、关汉卿和白朴
关汉卿是著名戏剧大师,他的时机为元代初期我的医生大多都在现如今的北京附近活动,在他的作品中杂剧成就最为重大,他的一生创造出了许多杂剧,为人们所流传关汉卿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扰运权,百折不挠的形象,受到了弊李稿人们广大赞赏。白朴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以及杂剧家,他的家庭非常盛大但由于当时的战乱,导致他家惨遭抢劫,而后他便通过许多作品来表达内心的凄凉为元代杂剧贡献出自己的才华。
三、马致远和郑光祖
郑光祖是今山西人,关于郑光租孝祖事迹,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而他所做杂剧,如今保留也不多,但这些作品中每一个都非常有名,郑光祖一生都在用于杂剧创作,对于杂剧创作有着非常高的声誉。马致远的著作有很多,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也是非常混乱,因此,在众多的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文人难处,反映了当时一个时代文学特点。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元代杂剧作家。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迟哗,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型此,是他的代表作。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卜旦迅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
古人谈笑间,不知明月到底何处去,曾去山中觅林泉,只见横峰峻岭,看不到青天的边缘。古人讲故事,谈及汉宫秋月,宫女环舞,枝头鸣禽,月影照池塘,满池清莲凝碧。古人忆往昔,歌唱楚辞,赞美山水,叹咏诗篇,唱道西湖清景,仙人到此处,韶华易衰,岁月无情。今天分享的元曲四大家是谁的内容以及元曲四大家是谁谁谁的知识,希望大家会喜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