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注重表达哲理,体现出思想的深刻性和智慧的精妙性。今天我们分享拾人牙慧的内容以及拾人牙慧褒义还是贬义的知识,古诗词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古诗词表达情感,具有磅礴的气势。
本文目录一览:
拾人牙慧是什么意思?
拾人牙慧的意思是: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读音:shí rén yá huì,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释义:将军殷浩说:“康伯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还没有得到,就自以为了不起,真不应该。”
语法:贬义词;一般用于谓语、宾语。
近义词:随声附和、鹦鹉学舌、追随骥尾、以讹传讹
反义词:独辟蹊径、别具慧眼、独到之见、标新立异
扩展资料
拾人牙慧的反义词:独辟蹊径、别具慧眼
1、独辟蹊径
意思是 :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正友毁风格或新的方法。
出处:清·叶燮《原诗·外篇上》:“抹倒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说,独辟蹊径。”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
2、别具慧眼
意思是: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慧:聪明,有才智。
出处:宋·叶寘《爱日斋丛钞》:“(杨万里)又有《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告者
释义:修行,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才会发现与人不同的高深见解。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举备
拾人牙慧的意思
拾人牙慧的意思是:比喻抄袭、套用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拼音】shí rén yá huì。
【基本释义】拾是指捡取。牙慧是指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抄袭、套用别人的语言和文字,当作自己的话。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示例】马识途《西游散记》:“过去称赞和介绍这幅名画的书籍文章,真可称汗牛充栋,堆起来可以埋葬幅名画了,何劳我来拾人牙慧,重加描绘呢。”
【成语用法】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近义词】随声附和、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吠影吠声、拾人涕唾。
【反义词】别具肺肠、独辟蹊径、别具慧眼、独到之见、标新立异。
拾人牙慧造句
1、这家伙惯爱拾人牙慧。就像鸽子啄食青豆,一碰到天赐的机会,就要卖弄他的伶牙俐齿。
2、他只是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罢了。
3、这篇论文毫无见地,不过拾人牙慧而已。
4、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切不可拾人牙慧。
5、反之,任何单纯笔墨语言的滥用、借用,都是拾人牙慧,终不能到自由的境界。
6、书中提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方案,而且还是拾人牙慧。
7、写论文要有创见,不可拾人牙慧。
8、这件察饥作品的设计理念,有拾人牙慧之嫌。
9、你跟着我就要好好学习本领,漏没迟不要拾人牙慧,这样你学不到真本领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拾人牙慧返李
“拾人牙慧”出自哪里?“拾人牙慧”有什么历史典故?
“拾人牙慧”出自哪里?“拾人牙慧”有什么历史典故?我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拾人牙慧也可以算作是一个经常会被用错的成语了,很多人对拾人牙慧其实只是一知半解,就在文章里面使用这个成语,其实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用吵陵错成语是会闹笑话的,明明想表达这个意思,却使用了那个意思的成语,影响非常不好。说了这么多,那拾人牙慧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成语又该用在什么地方,背后有又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拾人牙慧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í rén yá huì,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东晋时候,有一个名叫殷浩的人。因为他曾经当过“中军”的官职,所以被人称为“殷中军”。他曾被任命为“建武将军”,统领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的兵马,后因作战失败被罢官,并流放到信安(今浙江省境内)。殷浩很有学问,他爱好《老子》、《易经》,并能引经据典谈得头头是道。
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非常聪明,也善于谈吐,殷浩很喜欢他,但对他的要求却十分严格。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也随氏族同前往。有一次,殷浩见他正在对别人发表言论,仔细一听,康伯所讲的,完全是抄袭自己的片言只语,套用自己说过的话,没有他个人的创见,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很不高兴,说:“康伯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还没有得到,就自以为了不起,真不应该。”
殷浩(303~356年),字深源,陈郡长平县(今河南西华县)人,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东晋时期大臣、将领、清谈家。
早年以见识度量、清明高远而富有美名,酷爱《老子》。隐居十年,不曾出仕做官。接受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征召,拜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大司马桓温势力消灭成汉,逐渐坐大。为了抗衡桓温,司马昱有意栽培殷浩,令其参预朝政。因此,桓温和殷浩的两股势力,加剧了东晋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王羲之和荀羡纷纷写信劝阻,殷浩一概不理。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诸子争位,关中大乱。东晋朝廷决策北伐,拜殷浩为中军将军。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永和九年(353年),殷浩中计,兵败许昌,桓温趁机上表弹劾,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流放东阳。
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病死,时年五十三岁。后来,追复原官。
趣闻轶事
与尚清谈
镇西将军谢尚年轻时,听说殷浩擅长清谈,特意去拜访他。殷浩没有做过多的阐发,只是给谢尚提示好些道理,说了几百句话;不但谈吐举止有风致,加以辞藻丰富多彩,很能动人心弦,使人震惊。谢尚全神贯注,倾心向往,不觉汗流满面。殷浩从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来给谢郎擦擦脸。”
清谈忘食
孙安国到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精心竭力,宾主都无懈可击。侍候的人端上饭菜也顾不得吃,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这样已经好几遍了。双方奋力甩动着拂尘,以致拂尘的毛全部脱落,饭菜上都落满了。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
理亏浮辞
殷浩曾到丹阳尹刘惔那里去清谈,谈了很久,殷浩有点理亏,就不住地用些浮辞来应对,刘淡也不再答辩。殷浩走了以后,刘惔就说:“乡巴佬,硬要学别人发这样的议论!”
正始之音
殷浩在庾亮属下担任长史时,有一次进京,丞相王导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温、左长史王濛、蓝田侯王述、镇西将军谢尚都在座。王导离升核戚座亲自去解下挂在帐带上的拂尘,对殷浩说:“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谈论、辨析玄理。”两人一起清谈完后,已到三更时分。王导和殷浩来回辩难,其他众人丝毫也没有牵涉进去。彼此尽情辩论以后,王导便叹道:“一向谈沦玄理,竟然还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么地方。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违背,正始年间的清谈,正是如此!”
人之天性
殷浩问道:“大自然赋予人类什么样的天性,本来是无心的,为什么世上恰恰好人少,坏人多?”在座的人没有谁回答得了。只有丹阳尹刘淡回答说:“这好比把水倾泻地上,水只是四处流淌、绝没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圆形的。”当时大家非常赞赏,认为是名言通论。
论辩才性
支道林、殷浩都在会稽王司马昱府中,司马昱对两人说道:“你们可以试着辩论一下。可是才性关系问题恐怕是殷浩的坚固堡垒,您可要谨慎啊!”支道林开始论述问题时,便改变方向,远远辟开才性问题;可是论辩了几个回合,便不觉进入了殷浩的玄理之中。司马昱拍着肩膀笑道:“这本来是他的特长,你怎么可以和他争胜呢!”
烧毁医书
殷浩精通医术,到中年就全都抛开不研究了。有一个常使唤的仆人,忽然给他磕头,磕到头破血流。殷浩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有件人命事,不过终究不该说。”追问了很久,这才说道:“小人的母亲年纪将近百岁,从生病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承蒙大人诊一次脉,就有办法活下去。事成以后,就算被杀也心甘情愿。”殷浩受到他真诚的孝心的感动,就叫他把母亲抬来,给他母亲诊脉开药方。才服了一付药,病就好了。从此殷浩把医书全都烧了。
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也能够激发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去体会及欣赏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精妙之处。今天分享的拾人牙慧的内容以及拾人牙慧褒义还是贬义的知识,如果大家有补充,可以随时找到站长哦。总的来说,中国古诗词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文学形式,它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无尽的智慧和激情,也将会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思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