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把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完美地融合于一起,流传至今,受到世人的喜爱。今天我们分享元宵节的内容以及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知识,古诗词表达了非常深刻的思想感悟,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蕴含了智慧的精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特殊载体。
本文目录一览:
- 1、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 2、什么是元宵节?
- 3、“元宵节”?“元霄节”?还是“圆宵节”?
- 4、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 5、元宵节的时间,习俗?
- 6、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不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明袭余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拍渣滚的做法梁裤,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什么是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局手薯这一天庆祝。元宵节的到来也标志着春节的结束。The Lantern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which is on the 15th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The festival marks the end of the celebrations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元宵节的习俗在元宵节的白天里,会有很多表演节目,例如,舞龙灯、舞狮、采莲船、扭秧歌、踩高跷和打鼓。到了晚上,除薯激了华丽的灯笼,烟火也是另一道美丽的风景。很多家庭从春节开始就在放烟火,并且延续到了元宵节。一些本地政府还会组织烟火晚会。在晚上,当新年的第一轮满桐者月出来后,人们就会被天空中华丽的烟火和明月所陶醉。In the daytime of the Festival, performances such as a dragon lantern dance, a lion dance, a land boat dance, a yangge dance, walking on stilts and beating drums while dancing will be staged. On the night, except for magnificent lanterns, fireworks form a beautiful scene. Most families spare some fireworks from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let them off in the Lantern Festival. Some local governments will even organize a fireworks party. On the night when the first full moon enters the New Year, people become really intoxicated by the imposing fireworks and bright moon in the sky.
“元宵节”?“元霄节”?还是“圆宵节”?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的意义:
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迟贺袭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码兄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拍做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销卜、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戚坦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亏仔穗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的时间,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孝喊历正月十五。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圆润的满月,正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圆满,仅这一点来说,就足以引起中国古人的重视,再加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和元宵,更能衬托出家庭团圆的美好寓意。
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吃汤圆、走百病、送灯与打灯、灯球和灯轮、猜灯谜、放天灯、放烟花、舞龙舞狮、踩高跷、祭门、祭户等。我认为在元宵节众多的习俗中,最值得一提有5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元宵节的习俗之一: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民间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元宵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元宵节,乐在其中。据此,元宵节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元宵节的习俗之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习俗,“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 御花园 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叫元宵的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汉武帝听闻此事,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到了正月十五 长安城 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码慎空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元宵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元宵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之三:情人相会🌷✨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迟瞎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的习俗之四:猜灯谜🌷✨
猜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来的,起源自先秦时期。猜灯谜盛行于宋朝,元宵佳节,在赏花灯会上,将诗词谜语书于花灯上,任人猜度,所以叫猜“灯谜”。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每逢元宵节都会打出灯谜,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喜爱。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有一年元宵节, 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 《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 猜谜。
✨🌷元宵节的习俗之五:灯球和灯轮🌷✨
早在唐代长安,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广大的农村中,盛行灯球和灯轮的习俗活动。当时在长安城繁华的大街上、树枝上,悬挂许多“灯球”,远看好像颗颗明球、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这种风俗的遗迹流传到现在,每年的元宵节,繁华的地带,在树枝上、城门上、电杆上、土堆上,高悬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们欣赏。
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据史书记载,睿宗景云二年(711)正月十五日夜里,于安福门外,做了一个20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5万盏花灯,就像一-株巨大的花树。成千的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下唱歌跳舞。
“灯轮”乃元宵节闹灯又一景,高悬“灯轮”的习俗,早在唐代长安就很盛行。人们在制作“灯树”的同时,长安的皇亲国戚,为了夸富斗威,他们不惜用大量的丝绸铁丝,制作比“灯树”更高级的“灯轮”。灯轮高达几十米,上缠五色丝绸,装点金玉宝器,悬彩灯万盏。除圆心主灯(都是大灯)外,周围还有许多花灯围绕,可以转动,有立体感、动态感,十分壮观。此习俗流传至今,每逢盛大节日,仍可在城乡的许多地方看到。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几千年来,元宵节的习俗在流传中逐渐发展演变,但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上至皇家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会参裂信卜与,由此也诞生出很多有趣的习俗。下面一起来看看元宵的习俗都有哪些?
1、吃元宵。
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2、观灯。
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肆穗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
3、猜灯谜。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4、舞狮子。
“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她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5、扭秧歌
在元坦世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喜欢用扭秧歌的形式来表示庆贺。秧歌的风格各地也不尽相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平最高。
6、划旱船
民间传说,划旱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划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表演者一般都是姑娘,把假船套在身上,做着划船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
7、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相传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妾,因为主妇妒忌,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8、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元宵节,是全民的狂欢节,全民参与,乐在其中。元宵、彩灯、灯谜、烟花,这些文化元素,自古至今,都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和美好。愿我们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古人谈笑间,不知明月到底何处去,曾去山中觅林泉,只见横峰峻岭,看不到青天的边缘。古人讲故事,谈及汉宫秋月,宫女环舞,枝头鸣禽,月影照池塘,满池清莲凝碧。古人忆往昔,歌唱楚辞,赞美山水,叹咏诗篇,唱道西湖清景,仙人到此处,韶华易衰,岁月无情。今天分享的元宵节的内容以及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知识,希望大家会喜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