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沉淀着历史的沧桑,抚慰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朗朗诗词中体会到一种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今天我们分享古诗十九首原文及赏析的内容以及古诗十九首原文及注释的知识。
本文目录一览:
- 1、《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与赏析
- 2、《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 3、《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原文翻译及赏析
- 4、求《古诗十九首》原文及赏析
- 5、《明月皎夜光·《古诗十九首》》原文与赏析
- 6、《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原文、注释与赏析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与赏析
》原文与赏析 张磊 原创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谨掘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一首写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诗。《古诗十九首》系汉代无名氏作品,原非一人所作,因其各篇风格相近,梁代萧统便把它们合在一起,收入《文选》,冠以此名,后人遂沿用至今。
从感情脉络上来看,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诗歌本来要抒发的是游子的忧伤情怀,可是,一开始却以“芙蓉”、“兰泽”和“芳草”这类美好的事物,描绘和渲染了一种明快的情调和热烈的气氛,以此为诗歌的末尾写游子的愁情怨绪形成反衬,为感情的跌宕变化蓄势。“芙蓉”具有形态美和色彩美,可以给读者以视觉的美感;“兰泽”和“芳草”具有芳香美,可笑乱以给读者以嗅觉的美感。然而,这些还只是构成明快情调和造成热烈气氛的静态事物。“涉”字和“采”字的使用,使静态画面出现了动态特征,于是,主人公——游子——便融入了画中。他足涉江水,手采芙蓉,眼观兰泽中飘香的芳草,心中该是多么高兴!他要把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奉献给自己的亲人。其真挚之情,热烈之态,都饱含在人物轻松愉快的行动之中;几样美好的静态事物, 正是由人物碰晌档的行动而贯串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而美好的画面。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是游子感情发展的第二个层次。一句自问,使感情骤然一顿, 由喜悦转入怅惘:鲜花就捧在自己的胸前, 而收花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一顿,既是游子感情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感情进一步延宕的起始点。回头遥望亲人所在的故乡,只见天际无涯,道路悠长,不但赠送鲜花的心愿无法实现,而且相见的希望也极为渺茫。这样,游子的感情便由怅惘而逐步向忧伤演化了。
第三层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结句。这一结句, 由开头的明快而跌入阴沉, 由开头的欢乐而跌入忧伤, 由开头轻松的动作而跌入默默的幽思,感情大起大落,结得特别深沉;这一结句,既以“同心”照应第一层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又以“离居”照应第二层所叙述的客观事实;既以“忧伤”与开头欢快热烈的情绪作反照,又以“终老”与中间“长路漫浩浩”的思绪相接续,结得特别完满。至此,一位长期远游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惓惓情怀,便袒露在读者面前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深厚的艺术表现功力。
这首《涉江采芙蓉》,同《古诗十几首》中的其它作品一样,思想情绪比较低沉,但艺术成就极高。它融情入景,映衬烘托,温丽清新,自然贴切,富有“风”“骚”意味,是一首艺术上高度成熟的作品。
《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及赏析1
[汉]汉无名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芳草:这里指兰草。
【4】遗(wèi):赠予。
【5】所思:所思念的人。
【6】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7】还顾:回顾,回头看。
【8】旧乡:故乡。
【9】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
【10】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11】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作品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六。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
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配缺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陵嫌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培汪辩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及赏析2
作品原文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作品注释
1、回车驾言迈:“回”,转也。“言”,语助词。“迈”,远行也。
2、悠悠:远而未至之貌。
3、涉:本义是徒步过水。引申之,凡渡水都叫“涉”。再引申之,则不限于涉水。这里是“涉长道”,犹言“历长道”。
4、茫茫:广大而无边际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东风摇百草”的客观景象,并承上“悠悠涉长道”而抒写空虚无着落的远客心情。
5、所遇无故物二句:“故”,旧也。“无故物”承“东风摇百草”而言。“东风”,指春风,“百草”是新生的草。节序推移,新陈代谢,去年的枯草,已成“故物”,当然是看不到了。“焉得不速老”是由眼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草很6、容易由荣而枯,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7、盛衰各有时二句:“各有时”,犹言“各有其时”,是兼指百草和人生而说的。“时”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在这一定时间内,有盛必有衰,而且是由盛而衰的;既然如此,“立身”就必须早了。“早”,指盛时。“立身”,犹言树立一生的事业基础。
8、人生非金石二句:“金”,言其坚,“石”,言其固。上句言生命的脆弱。“考”,老也。“寿考”,犹言老寿。下句是说,即使老寿,也有尽期,不能长久下去。
9、奄忽随物化:“奄忽”,急遽也。“随物化”,犹言“随物而化”,指死亡。
10、荣名:指荣禄和声名。
11、说明:这首诗从客观景物的更新,联想到人生寿命的短暂,因而发出”立身不早”,沉沦失意的慨叹。
作品译文
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遥远的路途跋涉难以到达。
一路上四野广大而无边际,春风吹生了枯萎的野草。
眼前一切都是陌生无故物,像草之荣生,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百草和人生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相同,既然如此处生立业就必须即时把握。
人不如金石般的坚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长寿也有尽期,岂能长久下去。
生命很快而急遽的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
作品鉴赏
疑义既释,则诗意及结构自明。诗以景物起兴,抒人生感喟。回车远行,长路漫漫,回望但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这情景,使行旅无已,不知税驾何处的诗人思绪万千,故以下作句,二句一层,反复剀陈而转转入深。“所遇”二句由景入情,是一篇枢纽。因见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来,往岁的“故物”已触目尽非,那么新年的自和,则不能不匆匆向老。这是第一层感触。人生固已如同草木,那么一生又应该如何度过。“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立身”,应上句“盛衰”观之,其义甚广,当指生计、名位、道德、事业,一切卓然自立的凭借而言。诗人说,在短促的人生途中,应不失时机地产身显荣。这是诗人的进一层思考。但是转而又想:“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即使及早立身,也不能如金石之永固,立身云云,也属虚妄。这是诗人的第三层想头。那么起初的只有荣名——令誉美名,当人的身躯归化于自然之时,如果能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怀念,那么也许就不虚此生了吧。终于诗人从反复的思考中,得出了这一条参悟。
当汉末社会的风风雨雨,将下层的士子们恣意播弄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生命的真谛进行思索。有的高唱“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表现出争竞人世的奋亢;有的则低吟“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显示为及时行乐的颓唐。而这位愿以荣名为宝的诗人,则发而为洁身自好的操修。虽然他同样摆脱不了为生命之谜而苦恼的世纪性的烦愁,然而相比之下,其思致要深刻一些,格调也似乎更高一点。
这是一乎哲理性的杂诗,但读来却非但不觉枯索,反感到富于情韵。这一方面固然因为他的思索切近生活,自然可亲,与后来玄言诗之过度抽象异趣,由四个层次的思索中,能感到诗人由抑而扬,由扬又以抑,再抑而再扬的感情节奏变化。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这位诗人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了诗歌之境主于美的道理,在景物的营构,情景的交融上,达到了前人所未有的新境地。诗的前四句,历来为人们称道,不妨以之与《诗经》中相近的写法作一比较。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黍离》是《诗经》的名篇。如果不囿于先儒附会的周大夫宗国之思的教化说,不难看出亦为行人所作。以此诗与之相比,虽然由景物起兴而抒内心忧苦的机杼略近,但构景状情的笔法则有异。《黍离》三用叠词“离离”、“靡靡”、“摇摇”,以自然的音声来传达情思,加强气氛,是《诗经》作为上古诗歌的典型的朴素而有效的手法。而此诗则显得较多匠心的营造。“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迈”、“悠悠”、“茫茫”、“摇”,叠词与单字交叠使用,同样渲染了苍茫凄清的气氛,然而不但音声历落,且由一点——“车”,衍为一线——“长道”,更衍为整个的面——“四顾”旷野。然后再由苍茫旷远之景中落到一物“草”上,一个“摇”字,不仅生动地状现了风动百草之形,且传达了风中春草之神,而细味之,更蕴含了诗人那思神摇曳的心态。比起《黍离》之“中心摇摇”来,此诗之“摇”字已颇具锻炼之功,无怪乎前人评论这个摇字为“初见峥嵘”。这种构景与炼字的进展与前折“所遇”二句的布局上的枢纽作用,已微逗文人诗的特征。唐皎然《诗式·十九首》云:“《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作用即艺术构思),可称慧眼别具;而此诗,对于读者理解皎然这一诗史论析,正是一个好例。
皎然所说“初见作用之功”很有意思,这又指出了《古诗十九首》之艺术构思尚属于草创阶段。此诗前四句的景象营构与锻炼,其实仍与《黍离》较近,而与后来六朝唐代诗人比较起来,是要简单得多,也自然得多。如陆云《答张博士然》:“行迈越长川,飘摇冒风尘。通波激枉渚,悲风薄丘榛。”机杼亦近,但刻炼更甚,而流畅不若。如果说《十首诗》是“秀才说家常话”(谢榛《四溟诗话》),那末陆云则显为秀才本色了。由《黍离》到此诗,再到陆云上诗,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演进足迹,而此诗适为中介。所以陆士雍《古诗镜·总论》说“《十九首》谓之《风》馀,谓之诗母”。
对于人生目的意义之初步的朦胧的哲理思考,对于诗歌之文学本质的初步的胧的觉醒。这两个“初步”,也许就是此诗乃至《古诗十九首》整组诗歌,那永久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此诗似乎是《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下面跟着我来看看《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原文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①。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②!
文彩双鸳鸯③,裁为合欢被④。
著以长相思⑤,缘以结不解⑥。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⑦?
【注释】
①端:犹“匹”。古人以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匹”。
②故人:古时习用于朋友,此指久别的“丈夫”。尔:如此。这两句是说尽管相隔万里,丈尘敏基夫的心仍然一如既往。
③鸳鸯:匹鸟。古诗文中常用以比夫妇。这句是说缔上织有双鸳鸯的图案。
④合欢被:被上绣有合欢的图案。合欢被取“同欢”的意思。
⑤著:往衣被中填装丝绵叫“著”。绵为“长丝”,“丝”谐音“思”,故云“著以长相思”。
⑥缘:饰边,镶边。这句是说被的四边缀以丝缕,使连而不解。缘与“姻缘”的“缘”音同,故云“缘以结不解”。
⑦别离:分开。这两句是说,我们的爱情犹如胶和漆粘在一起,任谁也无法将我们拆散。
【译文】
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并且拿郑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
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这丝丝缕缕,该包含著夫君对我的无尽关切和惦念之情!
绮缎上面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彩,夫君特意选择彩织鸳鸯之绮送我。将它裁作棉被面,做条温暖的合欢被。
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
丝绵使我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我夫妻之情永结同心。
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惟有胶之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
那麽,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
【赏析】
此诗似乎是《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
这喜悦是与远方客人的突然造访同时降临的:客人风尘仆仆,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绮”),并且郑重其事地告诉女主人公,这是她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女主人公不禁又惊又喜,喃喃而语曰:“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一端文彩之绮,本来也算不得怎样珍贵;但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便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丝丝缕缕,该包含着夫君对她的'多少关切和惦念之情!女主人公能不睹物而惊、随即喜色浮漾?如果将此四句,与前一首诗的“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对照着读,人们将会感受到,其中似还含有更深一层意蕴:前诗不是诉说着“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的凄苦吗?一封“书札”而竟怀袖“三岁”,可知这“万里”相隔不仅日久天长,而且绝少有音讯往还。这对家中的妻子来说,该是怎样痛苦难挨的事!在近乎绝望的等待中,难道不会派谨有被遗弃的疑惧,时时袭上女主人公心头?而今竟意外地得到夫君的赠绮,那“千思万想而不得一音”的疑惧便烟消去散。那么,伴随女主人公的惊喜而来的,不还有那压抑长久的凄苦和哀伤的翻涌么?张庚称“故人心尚尔”一句“直是声泪俱下”、“不觉兜底感切”,正体味到了诗行之间所传达的这种悲喜交集之感(见《古诗十九首解》)。适应着这一情感表现特点,此诗开篇也一改《古诗十九首解》常从写景入手的惯例,而采用了突兀而起、直叙其事的方式。恐怕正是为了造成一种绝望中的“意外”之境,便于更强烈地展示女主人色那交织着凄苦、哀伤、惊喜,慰藉的“感切”之情--这就是开篇的妙处。
自“文彩双鸳鸯”以下,诗情又有奇妙的变化:当女主人公把绮缎展开一瞧,又意外地发同,上面还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鸳鸯双栖,历来是伉俪相偕的美好象征(如《孔雀东南飞》之结尾就是一例)。夫君之特意选择彩织鸳鸯之绮送她,不正倾诉着愿与妻子百年相守的热烈情意么?女主人公睹绮思夫,不禁触发起联翩的浮想:倘若将它裁作被面,不可以做条温暖的“合欢被”吗?再“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该多么惬人心意!“著”有“充实”之意,“缘”指被之边饰。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结,这是制被的常识。但在痴情的女主人公心中,这些平凡的事物,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丝绵”使她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她夫妻之情永结难解。这两句以谐音双关之语,把女主人公浮想中的痴情,传达得既巧妙又动人!制成了“合欢被”,夫君回来就可以和她同享夫妇之乐了。那永不分离的情景,激女主人公喜气洋洋,不禁又脱口咏出了“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奇句。“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这世上惟有“胶”之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那么,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这就是诗之结句所的奇思、奇情。前人称赞此结句“语益浅而情益深”。女主人公的痴情,正的如此深沉和美好呵!
初读起来,《客从远方来》所表现的,就是上述的喜悦和一片痴情。全诗的色彩很明朗;特别是“文彩双鸳鸯”以下,更是奇思、奇语,把诗情推向了如火似的锦的境界。但读者是否注意到:当女主人公欢喜地念叨着“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时候,她恰恰正陷于与夫君“万里”相隔的“别离”之中?以此反观全诗,则它所描述的一切,其实都不过是女主人公的幻想或虚境罢了!又何曾有远客之“来”,又何尝有彩“绮”之赠?倘若真能与夫君“合欢”,她又何必要在被中“著”以长相之思、缘以不解之结?所以还是朱筠对此诗体会得真切:“于不合欢时作‘合欢’想,口里是喜,心里是悲。更‘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无中生有,奇绝幻绝!说至此,一似方成鸾交、未曾离者。结曰‘诗能’,形神俱忘矣。又谁知不能‘别离’者现已别离,‘一端绮’是悬想,‘合欢被’用乌有也?”(《古诗十九首说》)如此看来,此诗所描述的意外喜悦,实蕴含着夫妇别离的不尽凄楚;痴情的奇思,正伴随着苦苦相思的无声咽泣!钟嵘《诗品》称《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这首诗正以温丽的“遗绮”之喜,抒写了悲远的“别离”之哀,“正笔反用”,就愈加“惊心动魄”。
求《古诗十九首》原文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之一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这首诗是一位失意之士藉由他所看到的当时政治首都洛阳的一些现象,写出了个人不平之感,和不满现实的心情.
古诗十九首之二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津路 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这首诗写客中对酒听歌的感慨,表现出『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愤激心情.
古诗十九首之三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 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首诗和『今日良宴会』都是听曲感心之作.『今日良宴会』是发抒『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愤慨,这首诗进一步写出黑暗时代所带给一切被压抑者的苦闷与悲哀,以及他们不甘於现实的想法.所反映的社会精神面貌,较『今日良宴会』更为深广.
古诗十九首之四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首诗是一位飘流异地失意的人,怀念他在家乡的妻子,写出欲归不得的愁苦心情.
古诗十九首之五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念缺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这首诗是秋夜即兴之作.篇中写出秋季景物的凄清,失意的人生活的孤独和惆怅,归结到显贵的朋友不相援引,表示无限怨望,词意是非常明显的.
古诗十九首之六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仔高辩名以为宝.
这首诗从客观景物的更新,联想到人生寿命的短暂,因而发出『立身不早』,沈沦失意的慨叹.
古诗十九首之七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这首诗,通过念悄客中生活的一个偶然现象,反映出诗人空虚而无著落的现实苦闷和悲哀,与『西北有高楼』意境相似.
古诗十九首之八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这首诗,是流荡在洛阳的游子,因为看到北邙山的坟墓而触发的人生慨叹.
古诗十九首之九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这首诗,和『驱车上东门』的内容基本相同,所表现的情感是前面一篇的引申.
古诗十九首之十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长夜短苦,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这首诗,和『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两篇用意略同.诗中强调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
古诗十九首之十一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首诗也是久客思归之作,与『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两篇用意略同,而内容各异.
古诗十九首之十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和下面几首都是思妇词,虽然写个人离别之情,但和前面几篇一样,也都是东汉末年动汤不宁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古诗十九首之十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首思妇词,用第三人称写的.在『古诗十九首』里,这样写法是唯一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之十四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为何! 这首诗,写新婚後久别之怨,也就是所谓新婚别.风格与『行行重行行』相近,但它所描写的别恨离愁则集中在这一点上.
『十九首』所描写的别恨离愁,归结起来,当然都是一个社会问题.在这篇里,诗人是通过女性这一共同的心理特徵的细致刻划而把它表现出来的.古典诗歌中写相思离别的作品最多,但以新婚别为题材的这还是第一篇.
古诗十九首之十五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本篇和『涉江采芙蓉』篇内容大致相同,都是折芳寄远.但前一篇是行客望乡的感慨,这一篇是思妇忆远的心情.两篇都只有八句,是『十九首』中最短的两篇.
古诗十九首之十六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天上的牛女双星,写人间别离之感,因为是思妇词,所以从女方的哀怨著笔.
古诗十九首之十七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缓.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只扉. 这首诗,是寒冬深夜里梦境的描写,反映出一种因相思而坠入迷离恍忽中的怅惘心情.
古诗十九首之十八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视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年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这首诗和前面『凛凛岁云暮』一样,也是描写寒冬长夜里深闰思妇的别恨离愁,表现其坚定不移的情爱.前篇是空床独宿所产生的梦想,本篇是星空怅望而引起的遥思,两篇在意境上也是相类似的.
古诗十九首之十九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涉江采芙蓉』篇『同心而离居』的情感.它通过一个具体事件以及由於这一事件所产生的感想,十分明朗地表现了乱离时代里坚定不移的伉俪深情
***资料来源:马茂元先生之『古诗十九首探索』***
此诗似乎是《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 整理自 百度贴吧
《明月皎夜光·《古诗十九首》》原文与赏析
《古诗十九首》
明月皎夜光, 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 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 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 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 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 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 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 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期无名氏的作品,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下层知识分子功名失意的怨苦之情,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生动,叙事简练,抒情气氛浓烈,饶有情韵,是一组内容与风格都很一致的成熟的五言诗。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首次标为《古诗十九首》,后来就成为定名。钟嵘《诗品》赞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组古诗对后代五言诗的创作曾经发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是第七首,埋怨朋友显贵以后不相援引,遂使功名无成。全诗格调低沉,景物凄清,人生的失意感,充斥于字里行间。
这是秋夜即兴之作, 因此开篇即从秋夜的景物写起。“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一轮秋月高挂中天,皎洁明亮光华四射,这是目所见;东边的墙壁跟前,蟋蟀在凄凄切切地鸣叫,这是耳所闻。朱筠说:“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秋景之凄清,莫过于夜,故先从秋夜说起。”(《古诗十九首说》)月光的皎洁,引发了诗人的愁绪,使他想起了《诗经·月出》篇中的名句“月出皎兮……劳心悄兮”,于是,他发出了沉重的喟叹;东壁下蟋蟀的鸣叫声仿佛在应和他的喟叹,又仿佛在惋惜时光的迅速流逝。于是,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他沉潜于这样凄清寂静的境界,似乎忘了自身,忘了世界……这样地不知过了多久,他猛然惊醒过来,发现“玉衡兆扰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原来,上弦月已经落下去了,北斗星的斗柄(玉衡)已经指向孟冬的方位,残秋已经结束,冬天来到了,空中无数星星,都在闪烁着光芒,夜已经很深了。诗人还在仰观天上的星象出神,突然身上感到寒飕飕的,原来露水已经打湿了衣襟。“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诗人俯察地上的物象,不禁悲从中来:原来秋露已很重很重,快要“白露为霜”了;蝉儿的鸣叫已经有气无力,它的生命即将结束;燕子已经无影无踪,不知躲到那里去了。诗人更加清醒地感觉到“时节忽复易”了,他怎能不为自己的功名无成而苦恼呢?
这种对于节序推移的感伤,自然而然地引发出诗人对于人情变更的慨叹:“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由即景抒情转入叙事言怀,不露声色,不带痕迹,水到渠成,天衣无缝。从前跟自己一样低贱的同门友现在得意起来,他们象鸿鹄一样振翅高飞,再也不顾念从前亲密无间的友好之情,他们居然象行人遗弃他们的足迹一样地遗弃了我。诗人不禁愤慨起来:这种世态,如此炎凉;这个世道,如此不平!实在令人愤恨不已,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诗人在愤恨中偶尔抬起头来,又看到天上“众星何历历”的景象,不禁迁怒于它:“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原来他想起了《诗经·小雅·大东》篇中的名句:“维南有箕,不可以播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睆彼牵牛,不可以服箱。”意思是说,在南天有箕星,它的形状虽然象簸箕,但并不能用来扬米去糠;在北天有斗星,它的形状虽然象勺子,但并不能用来舀酒浆;再看那个牵牛星,虽然名字叫牵牛,却不能拉车。这些星宿都是有名无实的,好比“同门友”空有“同门”之名而无真实友谊一样,诚然,既没有大石一般牢固的友谊,要这虚名何用?诗人借题发挥地将愤恨发泄完了,诗也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结构非常紧凑,过渡极其自然。全诗共分三个层次,“明月皎夜光”以下八句为秋夜景物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着悲凉抑郁的感情;“昔我同门友”以下四句为事实旦哗的叙述,并在叙事中透发出满腔的愤慨;“南箕北有斗”以下四句为诗人的感慨,并在这感慨中充满着人生的失意感。全诗层次清晰,抒情气氛浓烈,感人至深。马茂元先生说:“这三个部分正如钟惺所说, ‘似各不相蒙,而可以相接。’写景从目见到耳闻,从耳闻到想象;由于想到‘玄鸟逝安适’,而联系到‘同门友’的‘高举振六翮’,是从客观事物过渡到主模猜行观心情;对‘同门友’的‘弃我如遗迹’,诗人的感慨是怎样呢?他用南箕、北斗、牵牛的有名无实,比喻交道的不终,又从主观心情联系到客观事物。转换自然,首尾呼应,十分确切地反映了思维活动的过程,这就使得诗的结构表现得异常完整,看不出一点人工的痕迹。古诗的浑成,正在这些地方。”(《古诗十九首初探》)
这首诗运用比喻和典故能时出新意,特别是南箕、北斗、牵牛这一组,既是《诗经·大东》的典故,又是眼前所见秋夜之景,并且专指同门友背恩负义之事说的,针对性很强,显得新颖而贴切,十分耐人寻味。此外,全诗为了加强感情的强度和浓度,运用了不少感叹句,如“众星何历历!”“时节忽复易!”“玄鸟逝安适!”“虚名复何益!”似乎直接面对面地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声,显得多么沉着痛快!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原文、注释与赏析
古诗十九首·迢宏慎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jiǎo)皎河汉女。
纤(xiān)纤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mò)脉不得语。
【题解】本篇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
【注释】1.迢迢:遥远的样子。2.皎皎:灿烂明亮。3.河汉女:指织女星。4.纤纤:形容小巧或细长而柔美。5.擢:举。6.札札:织布机发出的声音。7.杼:织机上的工具。8.章:指布匹。9.泣涕:哭泣,落泪。10.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谊。
【串译】遥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那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在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泪如雨下。天河又清又浅,彼此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着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又不能相互诉说。
【赏读提示】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诗·小雅·大东》中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到了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里,牵牛和织女已然成为夫妇了。此诗虽写天上的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但视点却落在地上,是以旁观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全诗一共十宽胡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诵读时应巧妙地利用好这些叠音词的吟咏来表达出质朴、清丽和情趣盎然的意境。特别是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应极力塑造出一个饱含离愁的 *** 形象。双方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却含情脉脉眼噙着泪花而不能相互倾诉,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彻痛啊!将这种彻痛加以适当放大和强化,就会营造出感天动地的艺术境界来。
【推荐名句蔽巧敬】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中国古典文化深厚的内涵,更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它以其科学、实用的思考方式指导人们的思考和行为,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如儒家伦理、道家宇宙观、释教禅宗以及其他思想体系,它们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发展。今天分享的古诗十九首原文及赏析的内容以及古诗十九首原文及注释的知识,希望大家会喜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